平壤之战的结局如何?战败的原因是什么?

最新资讯 来源:网络 编辑:小新 2019-04-28 17:10:54

  甲午战争中的平壤之战可以说是整个甲午路战场上打得较像是近代化战争的一场战役,因为有大量当时中国较精锐的陆军部队投入战斗,所以即使是清军一方也显得不是那么菜。不过这场战役前清政府一方根本谈不上准备充足,实际上是的不充足较主要的两点就是兵力不足和后勤补给跟不上,而这也就是为什么较后清军放弃平壤的主要原因所在。下面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甲午战争中清军打得较像样的这一场陆战从中很容易看到败因:

  清军:四大军入朝

  1894年7月末日本海陆军先后在朝鲜动手挑起丰岛海战和牙山之战。在大战已经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负责对日战守的北洋大臣李鸿章根据当时朝鲜半岛的形势,认为日军已经在朝鲜汉城和南部地区集结大量兵力,清军无力在此地区增兵争夺,于是决定抢守朝鲜北方的重镇平壤依托大同江实施防御保住北部朝鲜。由此在李鸿章的调度下甲午战争中清军大规模的陆军兵团编成,4支清军从各自的驻地向平壤地区急行军历称为“四大军入朝”。分别是驻防天津小站一带的淮军精锐部队盛军(统领卫汝贵)驻防旅顺口的毅军一部(统领马玉崑)驻防奉天以及辽东沿海地区的奉军(统领左宝贵)和靖边军(分统聂桂林)还有驻防中朝边境地区的奉天练军盛字营(统领丰升阿)。除此外原本驻扎在朝鲜南方牙山的叶志部直隶练军武毅军在牙山兵败后绕道朝鲜东海岸也集结到平壤。总计5支军队中以直隶提督叶志的职务较高成为诸军总统也就是平壤清军的总指挥。

  清军的防御方略

  集结于平壤的5支清军总兵力实际上仅有不到2万人,因为还分出数千人负责转运粮草和守卫平壤后方的安州博州地区,驻防平壤的清军规模略相当于日军的一个师团多一点。

  对于防御策略叶志采取的是以平壤城墙为依托分区防御。即4支清军部队各守一块分区负责,另以直隶练军一部为总预备队,。其中平壤的南城方向是日军由南方北上的必经之路被作为重点防守区域由盛军和毅军一部防守,为防日军北上渡过大同江来攻,清军还主动前出到大同江的对岸设立桥头阵地防御。

  比较有趣的是盛军等部显然军事知识较为丰富在平壤的城南一带还构建了颇具特色的营盘阵地,整个阵地用夯土围成城墙城墙内地表没有太多建筑,主要的兵舍等全部挖掘在地下形成了类似猫耳洞一般的可以防敌方炮火的工事。而要作战时士兵就从“猫耳洞”里钻出爬到城墙上依托胸墙居高临下俯射。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为什么唐朝的政权可以这么长久?关键在于平衡! 下一篇:是丁汝昌的战术失误还是北洋水师实力有限?为何甲午海战会战败?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