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大影响。遗憾的是关于这场海战即使放心的史学家也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大约因为此战国人充斥了太多的情感因素在其中以至于或极端贬低北洋水师或高度颂扬,即使少数客观分析者也常常在各种被情感扭曲的史料中困扰不已。我个人认为王鼎杰先生的看法是比较符合实际的。按照他的观点北洋水师在学习洋务时对军事学说和军事理论体系始终未加以重视,对于海战战术理解较为机械以致出现了若干问题。
机械照搬利奥海战经验
现在比较流行的观点是:北洋水师在大东沟海战中采取的横队阵型并无过错并列举了利萨海战的例子。
事实上单就阵型而言并无优劣之分主要看在实际情况何种方式各位有利。如果不顾实际情况轻率地把利萨海战归结为:横队击败纵队则显得机械照搬了。在拿破仑战争后西方列强之间进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极少发生大规模海战。因此关于铁甲舰时代的海战各方可参照经验极少。意大利和奥地利之间的利萨海战是少有的蒸汽铁甲舰海战,因此得到了各国海军当然也包括北洋海军的研究。可是发生在1861年的利萨海战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时已经过去三十多年,两场海战的环境形势差别巨大难以直接参照。
1、军舰技术大幅度改进
19世纪60年代时火炮的技术远远落后于装甲技术。以致于当时铁甲舰之间的炮战效果差以致往往较终要依靠古老的撞角战术摧毁对手。在利萨海战中铁甲舰之间炮火互攻效果很差。无论如何命中对方都无法击沉对手,较终奥地利海军采取了古老的撞角战术撞沉了“意大利号”才奠定了胜局。同样的在1862年美国南北战争时期的汉普敦锚地之战中情况也差不多,双方无论火炮如何攻击对方都击沉不了对方对方较后依然依靠古老的撞角战术撞沉对手。这就不难理解在大东沟北洋水师中出现了勇扬威这样的撞击巡洋舰。而致远舰也试图“撞沉吉野”因为貌似古老沉寂多年的撞角战术在19世纪中期特殊的技术条件下曾经重新抬头。
2、大东沟海战与利萨海战中双方形势截然不同。
除了技术装备巨大不同两场海战的背景任务也截然不同。利萨海战中意大利海军在进攻利萨岛时遭到了奥地利海军背后的突袭。当时意大利舰队背靠海岸又要掩护登陆场机动空间十分有限,因此以更易调整方向更利于机动的纵队队形争取有利位置实施反击是形势所迫。而奥地利海军,此战的目的原本就是破坏敌军的登陆行动,因此以横队切入割裂意大利海军与登陆场联系后驱赶运输船,至于撞沉“意大利号”则偶然因素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