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刘邦较大的贡献就是为建立长期稳定的大一统王朝奠定了基础,为建立汉民族的身份认同感建立基础。身份认同和疆域统一是相辅相成的形成良性循环。统一是历史发展的需求不仅是个人野心,西周初或更早的时候人烟比较稀少可以通过狩猎采集和畜牧农耕相结合,通过定期的迁徙来解决由于自然灾害形成的物质短缺。后来随着技术发展人口越来越多西周分封的诸侯国之间空闲地带都填充起来诸侯国都连接起来。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一国物质短缺一国物资充足就出现资源的错配。春秋里面记载的因为水灾旱灾蝗灾引起一国饥荒向另一国借粮由此引发的战争数不胜数。还有个就是水源争夺和灾害治理。春天上游借助地理优势直接截住水源先用水下游无水可用常常争夺灌溉用水,比如《战国策》里面记载的《东周欲为稻》就是东周西周两个邻国因争水发生的矛盾。还有比如黄河经常泛滥如果上游不认真治理河道往往造成黄河决堤把下游淹成泽国。下游造成损失引起饥荒两国成仇。
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不单是哪个国君因为野心非要东征西讨。各诸侯国将帅斗智斗勇的故事其实都是底层老百姓的血泪。人文思想的发展也促使先贤寻求摆脱频繁的野蛮战争的手段。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每一家的先贤们寻求和平与发展。诸子百家的融合与发展也为和平统一提供了精神养料。经过技术发展军事斗争大部分诸侯国内建立了良好的交通道路使大疆域的治理成为可能。有识之士趁机依附有野心的君主要完成统一的大业实现和平发展这是个人的雄心也是顺应历史潮流的。
长期割据之后统一很困难,有时候顺应潮流是一回事引导潮流是另一回事。比如秦国是实现了大一统完成了统一之后,文字度量衡等的统一建立驰道沟通兴修水利都是好事。但是他忽略了这一切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民生,结果因为劳役兵役过重民不聊生。统一之后不注意吸收各国贤才甚至追捕各国名士。所以匹夫揭竿而起群雄相机而动。
秦灭群雄逐鹿。从项羽的所做作为来看项羽是看到秦朝短命因而否定了统一王朝的可行性。项羽想建立的是形制如商的新结构: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疆域较大分封灭秦有功人等为诸侯国,以一大国御群小国各国自己治理内政整备军事,大国有战事小国奉命出兵将参战。如项羽征齐九江王英布派兵少项羽后来派人问责。刘邦及其谋士没有因秦的灭亡否认大一统王朝的可行性。以智以力定鼎天下后顺利实现了由争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根据实际情况变更秦朝法律里面过于严苛的部分,但求节俭给老百姓修养生息的时间首先安定了百姓。
清除离心势力巩固君王集权,我们可以看看刘邦当了皇帝没有一年是闲着的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甚至不惜逼反英布,当时刘邦已经垂垂老矣几乎不能亲自出战他还是拼着老命去了前线,也因此中箭很快死去。灭异姓王给刘邦带来很多骂名但是天下因此更加稳定。斗争主要集中在上层卷入其中的平民和低级官吏他都没有追究比如平定陈豨叛乱时,历史记载刘邦说:‘代地吏民非有罪也其赦代吏民’。
采用郡县与刘姓诸侯国并存稳定政局,虽然说不尽但是以较小的代价实现了和平过渡。去世时也做了长久的人事安排使刚刚建立的秩序稳定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