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主导地清末政策确实更彻底更激进。慈禧为此还派出五大臣在1905年出国考察欧美政治历时一年多。至今看来也不得不佩服老佛爷的远见。而晚清出于挽救自身危亡而进行的政治改革之所以失败关键在于不愿意放弃权力。慈禧的政策关键在于改别人而不是改自己也就是出发点就错了再就是慈禧死了,如果慈禧不死可以慢慢过渡到类似于德国当时君主立宪制。
也可以说有满汉矛盾原因在内清末满汉矛盾比清初开国时候还厉害,此时的慈禧说白了也有垂死挣扎死马当活马医的意思能拖多久算多久。慈禧也知道已经维持不了统治了只能坐视地方汉人崛起。地方督抚权力掌控实权满清的中央权力完全依靠慈禧个人威望维持。汉人以及新生的资产阶层崛起之后必然要求政治权力,这种权力的平等触及的不仅仅是满人的利益更多是皇帝的利益。你让慈禧革自己的命无疑太可笑了。这样的政策如果 不经过流血大概无法完成,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要不就皇帝退位。1900年八国联军攻克北京三大实权派督抚东南互保慈禧“西狩”于西安整个中国处于权力真空期。这是较好的时机要么直接废慈禧君主立宪要么就如三大督抚所想,推翻满清让李鸿章当总统。可惜谁都没有抓住这稍纵即逝的良机。慈禧从新掌握实权也许由于此慈禧政策革新大概也有些迫不得已的意思。
慈禧政策以后内政上废除科举就此将大量的具有话语权的读书人推向了对立面,他们后来成为反清较大的支持者,各省设立咨议局(相当于议会),由地方地主士绅以地方实权、应该说,他们是满清的支持者。慈禧政策幅度很大。对对立宪派让步很多。但在皇权这一原则问题上则是寸步不让,也就是说慈禧的政策在本质上就是“虚伪”的就是假的,“皇族内阁”组阁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就让拥护满清的开明派较后一点希望也破灭了。皇族不会放弃权力只会巩固权力的。甚至连分享权力的胸怀都不具备。慈禧一死,满清连这点门面都不愿意都不愿意做了,离覆灭就在眼前了。也就是说,从的角度来看,慈禧不政策是等死,政策是找死,清末的改革浮于表面。晚清的落后实际就是制度的落后,是地主士大夫阶级的问题。
慈禧的政策是为了挽救自身而不的得以为之她首先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一个革新需要要对既得利益者开刀,当然也需要赢得或者培养起新的既得利益者。慈禧的政策既得罪了旧的既得利益者,也没有培养起新的既得利益者,也没有让新的利益者为之拥护。满清贵胄觉得慈禧侵害了自己的利益。而“立宪派”则觉得慈禧革新不够彻底、所以说慈禧的行为将人得罪了。而当政策一旦展开就无法停止历史的车轮无法停止一直开下去。继任者的无能就彻底葬送了满清的统治。一句话满清的覆灭是历史的必然不是慈禧的政策就可以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