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春秋战国时期叫做“尊王攘夷”且只出现在春秋时期。那在春秋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呢?到了战国时代诸侯们对于周天子已经没有半点敬畏之心也不在遵守什么礼仪有实力才是硬道理,这个时候周天子变得可有可无没有丝毫的影响力。在礼崩乐坏之后周王室在各个诸侯国面前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放心了,下面就是老师整理出来的相关内容了。
实际上说春秋战春秋战国不能说是协天子以令诸侯应该是奉天子以令诸侯,第一位走这步谋略的就是齐桓公拜管为相后奉天子以令诸侯示好于周王室,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号令诸侯认齐国为盟主。但是当时周王并没有完全信任齐桓公还对齐桓公产生很大猜忌。国时期是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的而且人数不在少数。其中从商周时期的制度——诸侯分封制。
分封制简单点说就是成年皇室成员或者功劳大的人都可以得到封地以及封赏同时对领地几乎有完全的统治权,这样就加大的封地之间的军队成型以及后期的春秋战乱时期贡献了基础。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周王室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属于名存实亡,各藩王之间互相征伐极为明显。比较有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在春秋时期的春秋五霸就是代表性人物。
“尊王攘夷”始于齐桓公其谋出自于管仲,这为齐桓公讨伐其他诸侯提供了合理的理由和借口这是天子授权的我代表了周天子在行使权力,你们反对我就是反对周天子我就有理由讨伐你们。不服天下共伐之士人共弃之。
春秋五霸中齐桓公这个霸主帝位是没有什么争议的靠的就是“尊王攘夷”之谋。齐桓公九合诸侯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了周天子的赏赐。这个时候的“尊王攘夷”不同于“挟天子以令诸侯”周天子自己也是从内心支持这件事的,因为齐桓公得到了实惠周天子得到了名誉即树立了天子威望,这么做可以实现两人的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且齐桓公和曹操所处的时代不同春秋时期尽管周天子已经没有实际的控制力但是其影响力还在,因此需要的尊崇还是需要的而不是用单纯的挟迫方式来追求名正言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