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之道即孔子孟子关于治国理政的思想主称为儒家思想。孔子主张“克己复礼”维护统治秩序主张统治者“为政以德”的德政思想治理。孟子则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主张统治者施行仁政主张仁的王道思想。一言以概之孔孟之道即圣人圣王的治国之道其社会构建目标是君臣父子尊卑有序有序的大同社会,儒家思想的就是尊卑有序下的仁政。
纵使后世经过不断改造包括三纲五常宋明理学其并没有出孔孟的尊卑观点,只不过其实具体化僵化了。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趋势是皇权尊卑人伦秩序的愈发强化。
(1)春秋战国时期为何不能被重用
春秋战国时虽儒生众多却未能被各国重用孔孟之学也未能成为显学。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结于一点则可表述为“不合时宜”。春秋战国是“事异则备变”的时代,时代的主题是变革富国强兵。既要变革变革的对象就是周礼。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相互征伐战争不断在动荡的岁月各国的首要目的也绝非遵循古制当务之急是改变不合时宜的分封制。分封制的衰落就是奴隶主阶级的衰落相对应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崛起。孔孟所提出的克己复礼本质上是恢复周礼维护奴隶主的利益这当然无法取得地主阶级的认可。如果认可孔孟思想首先各诸侯国的合法性就不能取得,当时的诸侯国僭越称王相互攻伐不尊王室,乃至臣子以下犯上取代君主等在孔子看来都是不合乎礼的应该受到谴责。在此情况下儒家绝无成为显学的可能。其次争霸战争需要举人力物力迫切需要君主集权以调动全局更需要富国强兵以满足兼并战争。孔孟则提倡仁政反对横征暴敛这在战争时期不利于财力的集中,且儒家强调恢复周礼这是开倒车与春秋战国的思变主题不符。横向比较法家的严刑峻法才是变革时期的思想,法家的君主集权论法作为君主规整和社会秩序的手段目的就是强国强兵明显更适合兵荒马乱的春秋战国。
(2)儒家自汉成为显学
汉代秦后汉朝迎来了五十年的基本和平在这一过程中儒家思想经过改革逐渐符合了统治者需要为皇权提供了新的“盘整秩序”的手段。一直到汉武帝初期孔孟之学一直未得到统治者的彻底重视。然则儒学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发展完善已经完成了第一次重大变革。这一次重大变革的就是强化“尊卑秩序”将其增强到“第一准则”的位置。荀子吸收了法家思想提出了“礼法并重”的主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