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我们历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我们就不得不提唐高宗李治,历史的发展总是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可以说李世民经历了玄武门之变后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问题产生了很大的想法,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在经历夺嫡的残酷事实,但是历史的发展总是和我们自己想的不一样,曾经的太子李承乾为了皇位发动了政变,但是较后的结果是皇位落到了李治手中,为什么结果会是这样的?而李治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可以登上皇位?
李治称帝算属意外。太宗长子承乾嬉戏无度四子李泰野心逼人于是太子之位较终飘落到了李治的手心。皇位来之不易李治自是百般珍惜。他无意“游观习射”而是常侍太宗左右,“观决庶政”研读《帝范》十二篇。登基后遵照父亲训导继承贞观治国遗风也是水到渠成之事。后来李治对太子的严格要求与大胆锻炼恐怕与此经历不无关系。如咸亨四年高宗因患疟疾令太子于延福殿接受各部门陈述政事,调露元年又令太子监理政事;而永隆元年太子冼马刘讷言因撰写被唐高宗视作戏谑鄙俗之作的《费谐集》献于李贤便遭流放振州。足见李治培养革命接班人时的良苦用心。
对唐史阶段的划分是多样的。比如自唐玄宗断开一是由于高宗武后之后均田制租庸调制两个支柱性政策逐渐废败,二则从神龙元年武周终结到太极元年玄宗继位的几年,可视作唐代由于政坛纷乱所致的间隔期,而开元盛世则为继大唐建国后的又一个崭新明亮的开局。再如以安史之乱为分水岭理由如黄仁宇先生在《放宽历史的视界》中所述的叛变之后唐朝财政及组织体系的变化和南北两部不再由统一政权统领。但无论如何太宗﹑高宗﹑武后不宜切断好似一根细线上的三颗圆珠。均田租庸调三省六部府兵科举谁也未见逾此框架。
当然整个过程不是三胞胎式的如土地兼并对均田制的破坏于唐初已初露端倪高宗时则抬头。而以均田为基础的租庸调制府兵制也难免随之受损。高宗政府自然要承受与日俱增的压力于是下令禁止买卖永业口分两田。这就为我们设置了一道历史评价的难题:矛盾的尚未凸显被视作无矛盾状态而当矛盾暗自演化直至爆发时,责任就被习惯性地扣在了与矛盾直接挂钩的历史当事人身上。这恐怕也是历朝历代前几任皇帝声誉总体偏高的缘故吧。于是可以说在土地问题上太宗拣尽了便宜而高宗头上则又多了一顶高帽子。再如科举制的进化永徽二年自汉代以来沿袭了数百年的秀才科正式终止。显庆二年设置制科。调露二年明经进士科加试帖经进士科加试杂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