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在清华大学举行了会议,有很多考生和家长也在关注此事,伊顿教育辅导老师和大家一样也在关注此事,对于此次会议的内容,让我们一起看看吧!本文由伊顿教育辅导老师整理,供大家阅读!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8年度学术会议在清华大学举行,10月27日上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8年度会议开幕式在清华大学大礼堂举行。清华大学校长邱勇,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理事长、国际科技史与科技哲学联合会前主席、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特聘教授刘钝,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出席开幕式并致辞。本次年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承办,来自高校和研究机构的400余名学者出席开幕式。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胡化凯主持开幕式。
邱勇在致辞中表示,清华大学是中国科学史学科的重要策源地之一,叶企孙、梁思成、刘仙洲、张子高等教授为弘扬科学和人文精神作出了重要贡献,为早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提供了珍贵的素材。百年清华,人文日新。进入新百年的清华,正在不断加强文科建设和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推动文理交叉融合,弘扬人文精神,浓厚人文氛围。2017年5月,清华大学正式成立科学史系,这是清华文科建设的重要布局和建设高水平大学的重要支点,是清华在科学与人文的融合以及通识教育上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邱勇充分肯定了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建系一年多来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通识教育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他还介绍了目前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筹建情况并表示,未来的科学博物馆将成为科学技术史学科的重要实践基地和科学传播平台。希望科学博物馆能与艺术博物馆共同传播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不断推动科学与艺术融合,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持续贡献力量。
邱勇表示,当前清华大学正在加快推进“双”建设。要建设大学,首先要树立引领意识,不仅要引领科学技术,更要在思想文化方面引领创新发展。清华愿与科学技术史一道,共同推动科学技术史事业的发展,在历史与科学的融合与互动中推进人类对科学的认识,加深人类对历史的理解。
刘钝在致辞中回顾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成立以来取得的一系列成果,感谢清华大学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并对海内外学者前来参会表示欢迎。他在讲话中分析了当前科学技术史学科在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分享了新时代中国科学史家在发展科学技术史、增强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水平和国际地位、加强与国际学界交流沟通等方面应当承担的责任。
孙小淳代表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欢迎前来参会的学者,感谢清华大学和清华科学史系为举办年会做出的努力。他表示,本次年会的举办是一个重要契机,学会也将不断学习和改进管理和运行,将以越来越好的方式加强学界交流,促进学科发展。
#p#副标题#e#开幕式后举行了第一次大会报告。国际科学史研究院常任秘书埃弗西米奥斯·尼古拉伊戴斯(Efthymios Nicolaidis)教授围绕科学史研究的发展历程和20世纪国际科学史机构的变迁,阐释了科学史在国际层面的联合和交流,并展望了21世纪的新发展;农业大学教授王思明带来了题为“中国食物的历史变迁与动因分析”的大会报告,并与现场观众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第二次大会报告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探讨了明清学者对阿拉伯天文学的认识,反思了中国古代在引入外来科学时的成就与不足;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王扬宗围绕建国以来中科院院属研究所的领导体制的演变,探讨了不同领导体制对学术生态和学术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蒋澈教授介绍了西方古代与现代早期科学史文献学的源流与发展,指出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前现代与现代早期科学史工作时所面临的问题以及可能取得的冲刺方向。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学术年会制度于2017年正式建立,每年召开一次。本届年会于10月27日上午开幕,28日下午闭幕,持续两天。会议期间举行了4场大会报告和包括数学史、物理学史、天文学史等在内的15场分论坛,共有过200名学者提交论文报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领域较大规模的一次年会。
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成立于2017年5月16日,隶属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研究方向包括西方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技术史、科学技术与社会、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学与科学博物馆学等五个方向;设立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培养科学技术史人才;积极参与清华本科通识教育事业,致力于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文理综合发展潜力的精英人才;主持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的内容建设和日常管理,并通过科学博物馆这个学术平台,推动清华校内交叉学科的发展。
来源: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