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初中学生心理、课程辅导丨学生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分析!各位西安市的学生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大家有遇到过很问题吗?现在越来越多的家长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沉迷手机,过度玩手机已经成为现在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隐患。大家知道现在的学生为什么会沉迷手机吗?家长有什么挽救的方法呢?下面,伊顿教育西安中小学生心理、课程辅导老师为大家简要讲解。
西安伊顿教育辅导机构不仅拥有数千名课程辅导老师还拥有数百名心理辅导老师,一心一意帮助学生在提升成绩的同时还能快乐的成长。有需要进行心理或者学习方面辅导的学生和家长,欢迎大家第一时间咨询在线老师!
父母的陪伴不够
网易首席执行官丁磊认为,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机,原因在于家长。
“很多家长懒,把手机丢给孩子,来解放自己的时间。”
家长们当然知道要陪伴孩子,但到底怎么陪,各人有各人的方法。
我就见识过很多低质量的陪伴。
带着孩子去公园玩,不好好看着孩子,反而在一旁玩手机。
孩子在地铁上闹脾气,家长也不哄,直接把手机丢给他让他玩游戏。
这样的陪伴能有效果吗?
家长高质量的陪伴,对于孩子来说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
如果家长可以好好陪孩子读书,孩子就会爱上阅读。
如果家长可以好好陪孩子运动,孩子就会越来越健康。
说到底,家长就是孩子较大的榜样,你们是怎么做的,孩子就会怎么学。
建议:
对于孩子来说,“不言之教”也是教,意思是家长不通过言语,而是通过以身作则,教会孩子有所为,有所不为。
在孩子面前,尽量少玩手机,不要让孩子觉得“妈妈只要手机不要我”。
平时应该多陪孩子,专心和孩子完成一些事情,孩子能感受到踏实与幸福。
孩子没有自控力
在12岁之前,孩子不仅爱玩,而且自控力比较差。
如果现在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又在旁边放上一件他很喜欢的玩具,那孩子会放下作业玩玩具。
手机,也是一件很好玩的玩具。
如果没有家长的干预,没有大人的监督,孩子不会知道沉迷手机是不对的,反而玩得更加不亦乐乎。
不妨自问,连我们做大人的都很难放下手机,何况是孩子?
自律这一点,应该从娃娃抓起。
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也应该从他们小时候抓起,才不会耽误以后的学习和成长。
建议:
跟孩子“约法三章”,明确玩手机的“守规矩”。
规定好每天什么时候玩,每次玩多久,玩少了有什么奖励,玩多了有什么惩罚。
让孩子明白学习和生活才是重中之重,只有做好了重要的事情,才能玩手机适当娱乐。
当然,在约法三章时家长也不能太强硬,应该和孩子商量,尽量得到孩子的同意。
对学习不感兴趣
有位爸爸说了他的困恼。
他发现孩子大晚上还在玩手机,就训了他:
“就知道玩游戏,作业都写好了吗?”
孩子照样盯着手机屏幕,说:
“早就写完了,你不是说我可以玩到9点吗?”
“我是说过,可你看看你,是不是为了玩手机,根本没好好写作业?”
几天过后,孩子也不玩手机了,可作业写得越来越敷衍了,仿佛在跟爸爸闹脾气。
这是家长较不愿看到的。
孩子沉迷手机,未必真的是爱玩游戏,有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学习不感兴趣。
家长不要急着呵斥打骂孩子,应该细心观察他们的学习状态。
爱学习的孩子表现主动,上课愿意举手发言,也不用家长催着写作业。
不爱学习的孩子热情不足,上课分神打瞌睡,下课后从不学习,作业能拖就拖。
帮助孩子重建学习兴趣,是当务之急。
建议:
孩子在6-12岁这一阶段,更多的是为了得到表扬而学习,因此,我们应该多表扬、多鼓励孩子。
要让孩子觉得,读书是很有意义的事情,爱读书的孩子都很。
也要满足孩子的成就感,适当地奖励,让孩子知道只要努力就有所收获。
只有让孩子先动起来,他们才会开始进步。
逃避现实压力
比较少见的是,有些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机,是为了逃避压力。
我就带过这样的学生。
他本来成绩不差,但有段时间一直退步,甚至排到了。直到家长反映情况,我才知道这个孩子已经成了个十足的“手机控”,无论干什么都离不开手机。
我原本以为他是因为玩手机才退步,但想起原来他的表现,又觉得原因恰恰相反。
他之所以沉迷手机,是因为后学习难度变大,压力骤增,而他无法适应,只能通过玩手机逃避压力。
很多爱玩手机的孩子,都有这样的表现:
性格比较内向,沉默寡言,在网络上却谈笑风生;
成绩波动比较大,学习状态一直比较消沉;
在生活中没什么朋友,经常觉得自己很失败。
如果你的孩子有这些表现,那就要及时帮他们缓解压力,正视学习,正视生活。
建议:
成绩好的孩子能从学习中得到“成就感”,而成绩差的孩子往往只能从手机游戏中找到“归属感”。
因此,给孩子找到更好的归属感,替代手机,是家长应该做的。
第一是家庭,家长应该以陪伴和鼓励为主,帮助孩子重新建立自信心与热情。
第二是兴趣爱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从其他事情上得到乐趣,收获成就感,孩子才不会再依赖手机。
较后想对家长说的话
手机只是一个工具,家长才是陪伴孩子成长较重要的人。
电子产品从来不是孩子的电子保姆,家长的耐心陪伴与正向引导,才能增加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用爱,用热情,用正能量鼓励孩子成长,是我们每一位家长都能够做到,且做好的。
来源于育才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