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白起可谓战功赫赫足以垂范青史!从两人诸多经典战例中可以发现他们其实在风格上有着明显不同。白起用兵从不拘泥形式不受成法禁锢,注重因地制宜因敌而变,每逢大战势必亲临考察对影响战局走势的一切因素,诸如后勤辎重山川形胜敌将风格性情等,甚至像政治外交这等第三方是否驰援也考虑其中,思维缜密而又灵活多变因此让对手总觉得难以琢磨。白起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战场捕捉战机洞察对手漏洞和弱点的能力显示出常的军事天赋。
李牧沉稳不失机警干练果敢对赵国情势具有很清醒的认知。驻防赵国北境时一方面一直采取坚壁守拙绝不出战另一方面积极积蓄骑兵力量改善士兵生活和训练条件,这种养精蓄锐的策略起到了很大成效。后来李牧以“诱敌”之策一举歼灭匈奴主力十余万有力打击了匈奴嚣张气焰!严格说这一系列举措是作为一名主将的正常才能,只能算是“闪光”但不足以“耀眼”。
在指导思想上白起认为战国较不可复生较宝贵的资源是“人”,因此主张歼灭战尽量不留后患,因此杀伐凶狠甚至不惜海量屠杀以致博得“人屠”“杀神”之恶名。从人道或道义角度白起此举一直为后世诟病,但从战国时局大势和利益角度也不能说白起错。正是他这种必置对手于死地的决绝举措极大削弱了列国势力,为后来秦国统一征程很大程度减轻了成本和阻力。而李牧则没有白起这般幸运,赵国庙堂的昏暗和国力日益衰微极大限制了李牧军事才能的发挥。因此等李牧成为主角登场时见著于史料的能反应李牧军事思想的记载并十分罕见。当时秦国羽翼已丰獠牙已露在侵吞了赵国大量土地城池的背景下赵王却让李牧攻燕,错失让李牧提前预防之良机以致桓齮打到邯郸外围才仓促回调李牧驰援。好在李牧抓住了时机上演了自己一场精彩演出。
在军事战略和眼光上整个战国怕是鲜有能与白起比肩者!为策划灭赵白起可谓煞费苦心。为不引起各方注意白起不显山不露水地选择了一个貌似不起眼的小地方——野王,直接将韩国一分为二、将赵军诱至长平山地而长平山地对赵之骑兵战力限制极大!一次差点置于赵国死地的战略谋划竟做的如此隐蔽充分显示了白起的军事天赋!直至45万赵军被坑杀邯郸危急时似都未有几人意识到秦国占领野王,不仅启动了灭国总开关且拿到了全局主动权!整个战国时期没有一座城池的作用可以与野王相比!这充分说明了白起眼光之毒辣!
白起的天赋还表现在长平之战中首开大兵团歼灭战之先河,穿插迂回分割阻击围点打援等战术的灵活运用,不仅为后世的大军团如何作战提供了详实的参照也为中国军事史贡献了宝贵经验!后来的我军自红军时期到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到朝鲜、到对印度、对越南等对外战争一直屡试不爽的“传家宝”式战法,就是白起的穿插迂回分割阻击以及围点打援。
公元前233年李牧趁秦军主力出击以“攻其所必救”夺了秦军大营,然后在秦军回援必经之路趁机设伏而大败秦军。这是李牧较后一次大胜秦军三年后李牧便因秦军反间计被冤杀。
经此可以看出李牧具有指挥才能但要逊于白起的军事天赋。李牧白起都是战国将帅但李牧是“顶”白起是“尖”!白起对于大兵团的指挥认识和理解在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上更为多样性更为变化丰富更赋于创造性,因此李牧相比而言没有白起的指挥艺术更为耀眼。他比桓齮王龁高出一筹但战力层次倒像与后来的章邯。李牧在程度迟缓了赵国灭亡但通过他以往战例剖析似乎可以窥其能力之“天花板”,而白起的战略上的创造性不可预料性似乎难以窥及天花板。可以说白起的存在不仅加速了战国历史进程也丰富了中国军事思想、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极为深远!后世研究更多的是白起而不是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