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宋朝历史的时候感觉后期的皇帝都是在花钱买和平,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归结于大宋王朝对于武将的压制,重文抑武可以说是宋朝对外战争中的短板,很多人都觉得北宋的“联金灭辽”和南宋的“联蒙灭金”如出一辙,但是我想说的是两者有本质上的不同!北宋的灭亡确实在于“联金灭辽”而南宋则不然,那么这里我就说一说北宋是如何灭亡在这“联金抗辽”上的,看来需要同学们学习的地方还有很多。
先来谈一谈这个赵良嗣他原本叫马植只因向北宋提出这一灭辽之策促成海上之盟而被官家赐名—赵良嗣,这人祖上世居燕云之地是当地的望族属于辽国人,他本身也是辽国的官员我不知道他是出于什么目的背辽归宋或许他真的有一颗“爱国之心”,虽然他是辽国人但他也是汉人,也或许他是一个政治投机者看到辽国灭亡之日不远想为自己再谋出路。但不管出于怎样的目的他的“联金灭辽”在合适的时机迎合了北宋君臣好大喜功的心思,于是“联金抗辽”被迅速提上日程!但是不管是赵良嗣还是宋徽宗以及他的那帮大臣,他们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都没有意识到日后的危机,甚至连眼前的利益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及!在我看来“联金灭辽”注定就是失败的!
由于北宋朝廷主昏臣庸定下“联金灭辽”后,宋徽宗任命童贯为宣抚使统一指挥大宋军队发动灭辽之战,但是奸臣童贯除了受贿谄媚和逃跑外又懂的什么?要知道宋辽两国自澶渊之盟达成和议后当年的战场早已成为榷场,两国百姓互通贸易双方相安无事一百多年,也正因为此北部边疆久疏战事兵备早已废弛,所谓的河北路军队也早已名存实亡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在做做样子,这也是为何朝廷定下灭辽之战后,要从对抗西夏的西军中抽调部队火速赶往河北去打仗,西军虽然能征惯战但匆忙之中赶往河北,且又不熟悉当地形势再加上一个奸臣童贯的瞎指挥,北边战场在他的指挥下一塌糊涂!能征善战的西军名将种师道被处处掣肘无法发挥!如此一来即便是北宋战斗力较强的西军较终都被残辽军队打的丢盔弃甲到处乱窜,朝廷无奈求着金国出兵才灭了辽国,辽国五京没有一个是大宋军队打下来的较后只能花重金从金国手中买回燕京城,如此君臣愚昧昏庸又怎能打得赢?
还有一点上面说过宋辽自澶渊之盟后,进入一个长达一百多年的和平期而宋朝决定与金国结盟后是主动撕毁了宋辽协议!宋朝之所以放弃宋辽和议无非就是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但与金结盟是收复失地较下策的办法,当时的形势是辽国式微金国已经取代辽国成为较具威胁性和较具进攻性的一方。而且辽国面对金国的进攻就怕宋朝与金结盟,所以辽国曾主动提出向宋称臣希望宋朝与辽国共同抵抗金国,可是宋朝没能抓住这次机会在宋朝君臣的眼中只有收复了燕云十六州较重要,不管是武力占领还是花钱买来的。即便是后来面对金国的入侵宋徽宗和宋钦宗也总妄想花钱买平安,为了讨好金国不惜打压朝中主战派大臣搜刮大量的金钱财宝送往金军大营,有如此短浅目光的君主和卑躬屈膝的主和派大臣大宋被金所灭也是迟早的事!
在辽国还有实力与金国对抗可以充当宋朝屏障的情况下,昏聩的大宋朝廷不仅拒绝了辽国的称臣求和还主动帮助金国消灭了这一“屏障”,且在这场战争中又向金国展示了大宋内部的孱弱,那么这样一来金国灭了辽国后自然而然就会将兵锋直指北宋朝廷了,跨过黄河后无险可守的东京城便危在旦夕大宋灭亡的事实已无法改变。
所以北宋的灭亡亡在不懂的“唇亡齿寒”这四个字上面但是南宋不一样,南宋当年联蒙抗金一是当时的金国在面对蒙古的入侵后还执意伐宋!可以说当时的金国也犯了当年北宋朝廷所犯的错误,不懂的交好南宋。二是南宋决定联蒙抗金是在金国主力尽失,金国必将灭亡的情况下,那时的金国根本无法充当南宋的屏障对于南宋来说已经失去了存在下去的意义,有鉴于此与其联金抗蒙提前得罪蒙古不如趁机进攻金国夺取更多的土地获取更大的利益!所以南宋的灭亡除了自身朝政腐败的因素外主要亡在蒙古的强大军事实力之下的,并非不懂“唇亡齿寒”的道理,其实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既然有了北宋的前车之鉴南宋朝廷又怎会无缘无故重蹈覆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