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元末的时候实力较强的其实是陈友谅,但是朱元璋为什么能打败陈友谅呢?陈友谅是打渔出身朱元璋是放牛的都是元朝时期较底层的普通百姓。在元朝末年的起义中各自展露头角割据了一片区域。从当时来看势力较强的是陈友谅其次才是朱元璋。在朱元璋和陈友谅对决的大决战——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20万人马了陈友谅的60万兵马是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例。
陈友谅60万兵马的隐患
陈友谅不按照常规出牌而且不讲道义这是他的成功之道也是他的失败之道。1351年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他手下有邹普胜倪文俊赵普胜傅友德等四个主要领导号称“四大金刚”,陈友谅就投奔在元帅倪文俊手下因为粗略懂得文字一直跟随倪文俊,倪文俊也提拔陈友谅独挡一面。
一、杀倪文俊收编人马
1357年倪文俊意图杀害徐寿辉自立结果失败率领自己的部下投奔自己的老部下陈友谅在他这儿觉得安稳些。陈友谅对待对自己有恩的倪文俊是反戈一击杀了老领导和他的亲信收编了老领导的部下壮大了自己老领导的官位自己也领了。
二、杀赵普胜收编人马
这时天完政权的另外一位能征惯战的将军赵普胜成为陈友谅的目标,这里朱元璋使用了反间计离间陈友谅和赵普胜。赵普胜战功赫赫陈友谅以会师为名请赵普胜结果直接被杀,没有什么真凭实据陈友谅又收编了他的部队。
三、杀徐寿辉建立大汉
1360年趁天完军队进攻朱元璋时兵力空虚。徐寿辉意图迁都离开陈友谅的控制陈友谅派将领锤杀了徐寿辉建立自己的政权。
虽然陈友谅通过这种手段聚集了不少军队但是离心力太高一旦遇到战败这样的事情就会土崩瓦解,上位的过程大家都看在眼里只是暂时屈服于他。徐寿辉手下的将领明玉珍占据四川直接和陈友谅断绝关系,原来投奔陈友谅的付友德也是心怀不满寻机投降他人。就像历前秦的苻坚一样众多的军队来源不一都是暂时屈服而已,只要机会一到就会各奔东西了。
陈友谅的战略失误
1360年建立政权的陈友谅率领10万人马进攻应天府并联系张士诚合击朱元璋。结果被朱元璋使用诱敌之计将陈友谅的军舰引诱到狭窄水浅的新河迫使擅长水战的陈军陆战陈友谅军队遇到伏击大败。朱元璋趁机攻略陈友谅的地盘此时陈友谅占据地盘的众多将领纷纷不战而降,这也是陈友谅不讲道义惹来的后果。此消彼长朱元璋兵力大增具备了于陈友谅一较高下的资本。
1363年2月割据江浙张士诚部进攻小明王朱元璋对这个名义上的上司也是倾尽全力援助,3月份朱元璋出兵援助4月份陈友谅号称60万大军进攻朱元璋。按道理应该进攻朱元璋的老巢应天府此时应天府的兵力空虚。他却去进攻江西的洪都(南昌)目的是抢地皮并且洪都有大量的粮草和装备等攻占洪都后再与朱元璋决战。没有想到的是洪都在朱元璋侄子等将领的领导下凭借洪都的防卫城墙顽强抵抗坚持了85天之久,陈友谅的战略谋划和作战时机全部泡汤了因为朱元璋已经解决了张士诚部队的威胁转而集中兵力与他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