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政治制度给同学们的印象就是皇权高度的集中,这主要就是因为开国皇帝朱元璋废除了丞相的制度,首创了明朝的那个制度,明朝的内阁制度始于建文四年(1402),内阁辅臣称大学士人数一到七人不止。明朝体制是所谓“一君万民”即皇帝集权力于一身为中国王朝专制集权制度之巅峰。按明制内阁大学士只有顾问身份较终决策权都在皇帝手中。
制度的弹性在于皇帝本身的强势程度开明程度。建文帝柔弱对方孝孺等内阁中枢大臣倚仗程度很高,因此内阁实际上对皇帝决策影响大拥有的实际权力也大。明成祖一代雄主权柄完全自控那内阁对政务决策的影响就微乎其微了。
明仁宗明宣宗时期皇帝总体开明仁和内阁地位随之尊崇起来,这其中还有内阁学士群体本身的因素从永乐后期开始“三杨”崛起于大明政坛即杨士奇杨荣杨溥任辅臣期间,使明朝国力继续沿着鼎盛轨道继续发展出现了史家笔下的“仁宣之治”而阁臣的地位随之大大增强,从皇帝命令的执行者变成了具有丞相性质的辅臣居于六部之上。明人焦竑《玉堂丛语》卷七:“正统间文贞(杨士奇)为西杨文敏(杨荣)为东杨因居第别之。文定(杨溥)郡望每书南郡世遂称南杨。西杨有相才东杨有相业南杨有相度故论我朝贤相必曰三杨。”
但大明的根本体制没有改变即便明朝中后期皇帝如嘉靖这样常年不上朝的内阁也不能独揽大权。一方面是因为制度内阁有“票拟”权力,批红(决定权)却还在皇帝和司礼监手中。内廷宦官势力的崛起是明中后期皇帝利用内廷制约文官集团的策略。严嵩张居正这种一时权倾朝野的强势首辅也不得不和司礼监宦官合作才能掌控朝政。
其次大明王朝始终是一君万民的体制,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内廷太监还是内阁首辅皇帝都可以生杀予夺。严嵩做首辅四十多年哪天嘉靖帝不高兴了 抄家杀头也就是皇帝一念之间一道圣旨的事。宋太祖建国后在“杯酒释兵权”收回武将兵权以及分解地方行政长官权力后在制度上彻底解决了地方权力和军人对皇权的威胁。然而皇权依然面临着相权的威胁宋之前宰相权力甚大可与皇帝对坐议事。
赵匡胤为牵制宰相而设置了参知政事也称为“执政”实为副相。所以宋代中枢机构真正握有较高行政权者是“宰执”。即宰相与执政之统称宋代宰相称中书门下平章事副职称参知政事。
这里有一则轶事说是宋太宗赵光义每每为宰相权力太大郁闷特别不喜欢宰相赵普跟自己对坐议事。有整天身边的内侍给他出了个主意请赵普过来议事,然后太宗拿份文书故意说怎么看不明白请宰相移步过来共阅。等到赵普阅完转身时却发现凳子不见了从此宋代宰相跟皇帝议事都只能站着了。
此外宋初还由“二府三司制”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