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指什么?三公九卿制的演变!大家知道三公九卿制吗?这是秦汉时期重要的中央官员制度,对后世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在平常的考试过程中也多有涉及。今天,为方便大家了解,伊顿教育辅导老师特地为大家整理了三公九卿制的介绍,大家看!
西汉三公实际有个演变过程。汉承秦制,中央政府官僚体制属初创阶段,朝廷和皇室事务的内朝在九卿职能分配上往往混在一起。汉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各有所司,以丞相为首,但实际并没有三公说法;早期三公是指太师,太傅,太保,又称三孤。
三公是我国封建时期中“三公九卿制”的一部分,是古代朝廷中较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在整个汉朝时期,西汉的今文经学家以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古文经学家则以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在西汉初,沿袭秦制,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武帝后,为削弱丞相权力,改设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是为三公;而师傅保则升格为三师,多为虚衔。此时,又出现大将军的职务,如霍光等,这个职位实际上开始是内朝官,为皇帝身边的官员,而非朝廷政府系列的官职,但往往又掌握着很大的实际权力。与此同时,由皇帝秘书性质尚书开始承担越来越多的行政权力,逐渐由内廷官向朝廷官演变,谁掌握了尚书台的控制权,实际上掌握了朝廷权力。
自西汉后期始,大将军往往录尚书事,成为实际宰相。三公已成备位而已。东汉前期,司徒尚有行政府,但尚书令实际开始承担行政首脑职能,录尚书事仍是实际宰相。
而至东汉末期和三国吋,权臣恢复丞相【相国】职位,司徒太尉司空也并未取消,只是没了行政权。如董卓自任相国,王允为司徒。曹操任丞相,三公职位依然保留。但自东汉后期三公行政权已日趋式微,以尚书台为中枢的六曹尚书体制已走出内朝成为朝廷中央政府体制的基本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