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谥号?谥号制度是从何时而起?大家都知道封建王朝中,古代帝王死后都有谥号。但是,谥号也不仅仅限于皇帝,比如:在汉朝如果被封侯死后可以得谥;到唐朝则二品以上官员就可以。大家知道什么是谥号吗?谥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吗?下面,伊顿教育中小学生辅导老师为大家详细解读谥号。
所谓谥号,简单说就是,对一个人的评价,前提是他已经不在了。字数或长或短,我们见到较多的是一个字或两个字那种。
要说正式形成,据说是起于周,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王国维认为形成西周中期,同样《逸周书·谥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谥。
但是连续正式应用还要从汉朝算起。在周朝近八百年的历史(包括春秋战国),各国都广泛推行谥法制度,但在秦国统一六国后被废除。主要是秦始皇认为,自己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王朝,德兼三皇,功高五帝,自称“皇帝”,且认为自己的千秋功业怎可由得后人评说,于是谥法中断。
到了汉朝建立,又开始启用谥号,比如刘邦谥号高皇帝,还有孝文皇帝、孝景皇帝指的是汉文帝、汉景帝(因为汉朝讲究以孝治天下,所以谥号前面都有一个孝字)。
其实在我国古代,在唐以前的皇帝大多是称谥号,比如曹操谥号武王;曹丕谥号文帝,需要说明的是曹操属于死后被追封为皇帝,还有司马懿。唐宋主要用庙号,例如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到了明清几乎用年号称,嘉靖皇帝、万历皇帝、乾隆皇帝就是年号。
而谥号也有分类,大概是三种,有美谥(褒扬)、平谥(怜悯)、恶谥(贬义)。
美谥:比如如文、武、宣、明、襄、睿、景等。这里就有汉武帝、汉明帝等
平谥:比如怀、悼、哀、闵、思、殇,带着同情味道,比如傀儡皇帝梁闵帝
恶谥,比如厉、灵、炀,含有否定意思,比如隋炀帝
较后总结,古代皇帝里除了秦始皇外皇帝都有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