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什么意思?是《庄子》外篇《胠箧》中的一句话!大家知道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吗?知道这句话是出自庄子之口吗?伊顿教育自主招生在线一对一辅导老师为方便各位学生了解,第一时间为各位学生整理了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的出处和详细的意思解释,大家关注!
「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是《庄子》外篇《胠箧》中的一句话。
一般认为,《庄子》三十三篇,内七篇为庄子本人的作品,代表了庄子本人的思想。外篇和杂篇则是庄子后学的文章,这其中根据不同的思想倾向,又有不同的分派。
《庄子》外篇的《胼拇》《马蹄》《胠箧》《在宥》和杂篇的《让王》《盗跖》《渔父》是庄子后学中同一派的。他们有点像无政府主义,刘笑敢先生称之为「无君派」。他们认为,人之本性自由自在,不受侵害。一切君主统治,无论明君还是昏君,都是对人性的侵害。仁义也和刑罚一样,也是对人本性自然的侵害。
《胠箧》这篇文章就说,为了防止小偷,我们把东西保存在箱子里,用绳子绑了,还上了锁。这样挺好。可是一旦遇着大盗了,他连你的箱子都给背着走了。他背了你的箱子走,唯恐这绳子不解释,唯恐这锁不结实。现在你为了保护东西而做的的准备,箱子、绳子,锁,都被大盗利用了,反而成了大盗的工具。你弄这些东西本来是为了保护东西,现在反而成了大盗的工具。
然后他就继续论证说,世界上的所谓智慧,所谓仁义,较后都会成为大盗的工具。你用心治理,礼法周备,社会安定,这是你的智慧。结果大盗一来,把你杀了,把你的国给窃了。你制定的的礼法仁义,都成了这大盗的工具,让他能安稳的享受安定的成果。使得他「有乎盗贼之名,而身处尧舜之安」。这个大盗不仅是窃了你的国,还连你治国的法度一并窃取了,反而成了大盗的工具。正如大盗窃了你的箱子,你箱子的绳子和锁,也就成了大盗安享成果的工具。
仁义礼智,这是好的东西吧。然而较终也成了大盗的工具。大盗怎么用仁义礼智为工具呢?
「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猜测这家能有多少钱,这叫圣。第一个冲进去偷窃,这叫勇。偷了东西较后一个出来,这叫义。酌情判断能不能下手,这叫智。分赃平均,就是仁。要想成为大盗,这圣、仁、义、勇、智五样,可是缺一不可。
原来大盗横行,也是因为他用了「圣人之法」,盗跖就是用了「仁义勇智」才成了大盗的。好人固然要用圣人之法来自立,可坏蛋也是因为用了圣人之法才得以横行。而天下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那也就是说,圣人之法大多数是被恶人所用,成了大盗了。所以圣人之法是弊大于利。于是《胠箧》就得出一个结论:「圣人生而大盗起」。
可不是吗。圣人之法,被好人用以为善的少,坏人用以为恶的多,那可不就是「圣人生而大盗起」吗。在这样的情形下,《胠箧》才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虽重圣人而治天下,则是重利盗跖也。」
圣人本来是用以治天下的,可结果呢,却是被盗跖这样的大盗所用,横行天下。较终是苦了人民,利了大盗啊。
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诸侯」,为什么?因为窃国者是大盗,他不仅窃取,还连仁义、礼法、制度一并窃取了。仁义、礼法、制度都成了大盗的工具,使他成了诸侯。正如你用箱子保护东西,绑了绳子上了锁。箱子、绳子和锁,是你保护你东西的工具。可大盗连你的箱子都偷走了,你的箱子、绳子和锁,就成了保护大盗东西的工具了。
为什么世界纷乱不止,因为人人都想成为大盗,人人都想连仁义、礼法、制度一并窃取。圣人制出的这些东西,较后都变成了大盗的工具。这一切,都是圣人之过,所以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