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节的作文范文,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推测!
最新资讯 来源:网络 编辑:阿盼 2019-02-26 14:16:05

  关于春节的作文范文,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推测!春节现在已经完全过去,现在差不多的学生已经开学,大家进行开学考了吗?伊顿教育自主招生在线辅导老师为方便大家了解参考,特地为大家整理了2019年关于春节的作文范文,各位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看!2019年高考作文会考什么?会考哪方面的知识?大家跟着伊顿老师一起了解!

关于春节的作文范文

  2019年高考作文热点话题推测:关于春节(附范文)范文一:

  时代向前,年味永恒

  爆竹声中一岁除。新桃换旧符的更替,溢出浓浓的年味;辞旧迎新的时刻,更能勾起对昨天的怀念和明天的祝福。

  历史的长河缓缓向前,40年改革开放,70年新中国建设,风云激荡,改变着这个和民族,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经历了从计划到市场、从匮乏到丰盈、从封闭到开放的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在爆竹声中感慨时代的前进,也回味儿时年味的改变。

  其实,改变的是寄托年味的载体,年味并不曾改变。

  年味是家和万事兴。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一顿年夜饭是人们辛劳一年的盼头。如今,吃,已经很难唤起对年味的回忆。然而,如陀螺般运转一年的人们,更加珍惜过年时难得的团聚。到家了,过年了,甩掉正装,系上围裙,叮叮当当,擀皮的擀皮,剁馅的剁馅……家的温馨,足以抵消一年的疲惫。

  年味是奋斗后的获得感。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憧憬,新时代给人带来新的愿望。辛劳了一年,我们在过年时,好好犒劳一下自己,这是对新一年的祝福。人们体味这种幸福,汲取新一年奋进的力量,期待“天天都跟过年一样”。

  年味是对国泰民安的祈福。一个人的幸福,从来都与时代和息息相关,因而,“国泰民安”成为家家户户春联上较熟悉的字眼。未来的一年,我们每个人都将和这个一道,推开一扇扇未知的大门,开创新的天地。栉风沐雨,一如70年来走过的那样,一如几千年来走过的那样,但我们相信,经过风雨后的彩虹更加美丽。

  举杯贺新年。敬自己,敬家人,敬奋斗,敬,新年再出发。

  范:

  生活需要有适当的仪式感

  有人抱怨说,春节的年味越来越淡,过年没有了记忆中的热闹,七天长假也没有让人感觉到兴奋,亲戚朋友之间的联系似乎也变少了,即使凑在一起,大多也是喝酒打麻将,回家好像越来越容易,但是心情越来越平淡……

  有人把年味变淡归因于生活水平增强了,说过去穷的时候,过年意味着可以吃到许多平常吃不到的食物,穿上平常舍不得穿的新衣,燃放平常不能燃放的烟花爆竹,所以过年是让人难忘的。但是,现在人们生活水平增强了,无论是食物或衣服,过年与平常的日子没有什么不同,所以过年越来越不让人兴奋。

  也有人把这种现象归因于年纪的增长,认为儿童对于过年会有更深的感受,更容易被过年的气氛感染,而成人以后对热闹事情的兴趣在减弱,所以过年就不那么吸引人了,过年时也多是儿时的记忆。还有人认为,城市化导致年味减弱,相较原来的农村生活,城市生活中人际关系淡漠了许多,很多住在楼房的人对邻居完全不认识,这种现象也在向乡村延伸,不仅城市过年没有年味,乡村的年味也越来越弱。

  这些的确都是年味减弱的原因,但是除这些原因外,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原因是,过年中原有的许多仪式越来越少,有的仪式甚至完全消失了。传统的春节是有许多仪式的,这些仪式使春节具有了更多的文化意义。比如,过去除夕之夜要吃饺子,要将已经逝去的先人“请”回家里享用饺子,以表示对先人的尊重,而现在,多数家庭除夕之夜只是边看电视边吃饺子,饺子里面的文化内涵少了许多。再比如,过去习惯上会给晚辈准备红包,但是要在大年初一晚辈集体向长辈行礼以后方能得到红包,现在多数家庭只是见到晚辈便发个红包。失去文化意义的饺子,只能比较口味如何,失去了仪式感的红包,只能比较大小了。

  不仅过年需要有需要的仪式,日常生活中也离不开需要的仪式,因为仪式是文化的一部分,赋予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中国的传统礼仪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感恩自然、尊敬师长、互相帮助,这些都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仪式体现出来。随着社会发展,生活的节奏在加快,许多仪式被简化,一些仪式也会发生变化,但这不意味着传统仪式可以被彻底抛弃,相反,这似乎更加凸显了日常生活中保留仪式感的需要性。

  现实社会中,仪式可以发挥教化作用,比如学生对老师、年轻人对长辈的礼仪,可以促进社会对师长的尊重。仪式还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化解社会矛盾,邻里、乡亲之间的一些矛盾,通过一些简单的礼仪就可以化解。仪式也是维系人们交往的重要纽带,日常交往中保持适当的仪式,可以传达出更丰富的信息,比如穿正装参加一次聚会,会传达出参加者高度重视这次聚会的信息。

  更重要的是,仪式赋予了日常生活以文化意义。日常生活要有适当的仪式感,要让春节更有年味,也需要有适当的仪式,不能只是吃吃喝喝加上玩手机。

  范:

  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临近春节,思亲情感急剧升温,文化乡愁浓烈释放。春节这道文化命题总是令人回味无穷,越是深入咀嚼,越能品味到文化自信厚积薄发的力量。

  在文化繁荣发展、文化引进来量能扩充的今天,人们对“年味”的理解、对过年方式的选择也更为丰富多元。但不论文化表象怎么样,像亲情团聚、敬老慈幼这些世代相传的文化因子,牢牢占据着春节文化的中枢。一位学者说得好,“一切文化将较终积淀为人格”。对家的依恋和向往,构成了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文化人格,以至于亲情眷顾成为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文化胎记,过年回家成为春节较重要的节日仪式。年复一年,亿万个家庭的团圆故事总会在春节集中上演,“人类较大规模的周期性迁徙”,成为春节这股文化潮汐持久不衰的生动见证。

  “春节是老百姓较看重的节日,那些传统的老理儿咱可不能丢。”首都文明办发出文明过大年倡议书,勾起不少人对“老理儿”和“老礼儿”的记忆。在春节这个文化丛里,其中写满了“廿三糖瓜粘,廿四扫房日,廿五炸了丸子炸豆腐”之类的节日仪式,“过年不许说不吉祥的字眼”之类的风俗讲究。“老理儿”不是因为古老才有价值,而是因为有价值才被人们铭记在心。这也从一个侧面提醒我们,传统文化这部历史巨著里,散落着不少已遗失、被遗忘的美好元素。无论走到多远的未来,我们都应努力做一个向历史学习的虚心学生。

  春节是农耕文明赐予中国人的礼物,但文化不会停留在昨日,正如崭新未来总是永不停歇奔涌前行。老家朋友发来一个视频链接,点开发现邻村自导自演的“村晚”好生热闹,节目有流行歌曲、广场舞、诗歌朗诵、魔术,也有豫剧选段、古筝演奏、武术表演、自编“三句半”。通过网络直播,外地游子同样分享到家乡的甜蜜幸福。土地上生长出来的文化追求,折射出乡村文化振兴的蓬勃希望,也为春节文化的创新性发展注入源头活水。事实上,春节文化一直在维新不已。改革开放40年来,从央视春晚开播到短信祝福、网络贺年,再到如今旅游、健身、读书等各式过年潮流,新的文化样态不断孕生蝶变,让春节这杯时间的佳酿散发出历久弥新的芬芳。

  如果说传统性是春节的精髓,那么时代性就是春节的生命。守护好作为文化传统的春节,便能守住民族根和魂;发展好引领时代潮流的春节新文化,便能让传统之花永开不败,让文化自信挺立不倒。让我们相聚春节时光里,一起重温情感认同、夯实文化归属,打造较持久、较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由秦学教育整理编辑发布,如有侵权请联系客服删除!
文章标签:
上一篇:副热带高压是怎样影响我国的气温和降水量的?请具体回答! 下一篇:四大名著中的歇后语有哪些?蛇头上苍蝇-自来的衣食!
  • 热门课程
  • 热门资讯
  • 热门资料
  • 热门福利
亲爱的家长(学生)您好:
恭喜您,您已经预约成功!
同时你将获得一次学习测评机会
+年级学科资料